历史沿革/福建工程学院
建校早期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林纾、陈宝琛、陈璧等人在福州南台苍霞洲林纾旧居(今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洲46号)创设“苍霞精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州苍霞精舍迁至乌山麓蒙泉山馆,改名绅设中西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绅设中西学堂更名为公立苍霞中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7月),公立苍霞中学堂更名为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更名为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学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工科改为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理科改为省立高级中学,两校合用校舍。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2年9月,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
拆分重组
1953年5月,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改为轻工业部福州工业学校。7月,分土木科设福州建筑工程学校,迁盖山区霞湖。
?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1955年,轻工业部福州工业学校更名为轻工业部福州机电学校。
1956年,轻工业部福州机电学校更名为食品工业部福州机电学校。
1958年6月,食品工业部福州机电学校更名为轻工业部福州机电学校;8月,更名为福建机电专科学校、福建机电学校。
1962年7月,福建农机学校并入,学校更名为福建机电学院,同时挂福建机电学校牌子。
1963年8月,学校更名为福建机电学校。
1978年,学校建立福建机电学校大专班。
1995年6月,福建机电学校更名为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
2000年8月,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和创建于1985年3月的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合并,成立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1月,福州建筑工程学校改名为城市建设总局福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
1958年9月,城市建设总局福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0年7月,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学院。
1963年,福建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学校。
1978年11月,福建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94年3月,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更名为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工程学院。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工程学院成为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福建工程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6年,学校被列为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百所校之一。
2017年12月,学校入选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福建工程学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开设15个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修业年限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四年
|
车辆工程
|
工学
|
四年
|
汽车服务工程
|
工学
|
四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四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四年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四年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四年
|
通信工程
|
工学
|
四年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四年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四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四年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学
|
四年
|
网络工程
|
工学
|
四年
|
软件工程
|
工学
|
四年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工学
|
四年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四年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四年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四年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工学
|
四年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工学
|
四年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
|
四年
|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建筑学
|
工学
|
五年
|
城乡规划
|
工学
|
五年
|
风景园林
|
工学
|
五年
|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四年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四年
|
环境工程
|
工学
|
四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四年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工学
|
四年
|
工程造价
|
工学
|
四年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管理学
|
四年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四年
|
会计学
|
管理学
|
四年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四年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四年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四年
|
审计学
|
管理学
|
四年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四年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四年
|
人文学院
|
广告学
|
文学
|
四年
|
新闻学
|
文学
|
四年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四年
|
英语
|
文学
|
四年
|
翻译
|
文学
|
四年
|
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四年
|
知识产权
|
法学
|
四年
|
交通运输学院
|
工业工程
|
工学
|
四年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四年
|
交通运输
|
工学
|
四年
|
交通工程
|
工学
|
四年
|
数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四年
|
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
|
工学
|
四年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四年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四年
|
软件学院·海峡工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
|
四年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
|
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
|
--------
|
--------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拥有1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5个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9个福建省二级重点学科、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2018年3月,新增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
学科类别
|
学科名录
|
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
|
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
|
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福建省二级重点学科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
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设计学
|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工程、工程管理
|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891人,专任教师1242人,其中高级职称54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入选福建省“百人计划”等各类省级人才项目11人,闽江学者14人;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Y.K.Lin)、两院院士沈志云、科学院院士孙钧、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陈清泉、陈一坚、郭孔辉、侯立安、杨永斌等国内外200多位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类别
|
姓名
|
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
潘正祥、洪锦维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
蒋新华、张建勋、陈文哲、刘心中、蔡雪峰、苏群荣、
黄森彬、叶祖德、颜琦、江吉彬、王乾廷、王卫国
|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名单
|
王乾廷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李栋伟
|
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名单
|
陈文哲、林从华、刘心中、江吉彬、吴波
|
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
江吉彬
|
2012年度福建省领军人才
|
陈文哲
|
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王乾廷、韦建刚
|
福建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
王乾廷
|
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
潘正祥、孔令华
|
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
潘正祥、管幸生
|
福建省在闽优秀台湾人才
|
林建德
|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
王卫国、吴波、张旭、杨小礼、李栋伟
|
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
滕军、林伟民、高学山、张其武、刘志峰、韩传峰、
黄晓东、屠基元、余翔、邱毅、朱授恩、许弘雷、王进
|
苍霞杰出学者
|
郑建生、郭丹、陈文哲、严龙华、韩明、戴品强、
缪小龙、王乾廷、王卫国、刘兴军、邓晓华、陆娜、
夏永辉、严玲、马秀良、杨鸣波、李剑、江吉彬
|
省级教学团队
|
土木工程教学团队等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拥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特色专业3个、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1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1个。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建设项目
|
年度
|
名称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
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实验中心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
|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特色专业
|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造价
|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2013
|
土木工程
|
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
2013
|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中移工程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
|
建筑施工技术
|
2013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2012
|
土木工程
|
2012
|
工程造价
|
201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1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012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2012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2012
|
城市规划
|
2012
|
工业工程
|
2012
|
建筑学
|
省级实践教学基地项目
|
2012
|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中移工程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
2012
|
福建工程学院-乾达重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
2012
|
福建工程学院-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
2012
|
福建工程学院-建融造价咨询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
2012
|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13
|
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13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13
|
电气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13
|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07
|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
2007
|
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
|
2008
|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2009
|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2015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15
|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
2006
|
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2013
|
福建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 学生成绩
截至2017年10月,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赛事上获国际级奖55项、奖949项,省级奖1283项,无人机创新设计、方程式赛车等项目成绩突出;在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阳光组)中,校男子篮球队获2015赛季亚军、2016赛季冠军、2017赛季第五名;校学生管乐团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初次签约率保持在80%以上。
学术研究/福建工程学院
科研平台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32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新能源与车联网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新材料制备与先进成形技术团队 、现代土木工程技术与信息化科技创新团队 、土木工程团队 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福建工程学院省级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
机构名称
|
所属学院
|
1
|
数字福建工业制造物联网实验室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
|
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3
|
福建省数字化装备重点实验室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4
|
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5
|
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
土木工程学院
|
6
|
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
|
人文学院
|
8
|
地下工程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土木工程学院
|
9
|
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0
|
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11
|
福建省精确成型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
|
福建省室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
13
|
福建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4
|
福建自贸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法学院
|
15
|
福建省高校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16
|
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土木工程学院
|
17
|
福建省高校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
18
|
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
|
福建省数控装备技术重大研发平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0
|
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
|
管理学院
|
21
|
福建省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2
|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3
|
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4
|
福建工程学院先进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5
|
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6
|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7
|
福建工程学院省智能装备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8
|
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29
|
福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实训基地”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30
|
福建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中心
|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31
|
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
法学院
|
32
|
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
人文学院
|
研究成果
2012年至2017年10月,学校共承担、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10项。参与国家863重大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4项;主持福建省科研重大(重点)专项8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专利5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3项。
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240.41万册,电子图书224.73万册。
? 学术期刊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为双月刊,曾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奖,是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
合作交流/福建工程学院
? 政学产研
学校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开设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和建筑行业工程师实验班,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建筑现代化产业学院、智慧水务产业学院。
? 校际合作
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项目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截至2017年10月,学校与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新泽西理工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捷克奥斯特拉瓦技术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等多所台湾地区高校开展闽台合作交流。
文化传统/福建工程学院
形象标识
? 校标
学校校标以前身校创始人之一林纾的手迹为标准字,内环下方正中央有“1896”字样,表明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
校标主体图形构成用三对镜像拼音字母“J”构成“人”字造型,寓意“大土木、大机电”的特色学科背景,展示学校一以贯之追求的人文精神。
校标左右以线条组合向中间汇聚,象征学校融合提升,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
台阶图形凸显学校稳步前进,勇攀高峰的坚强决心。
校标以蓝色作为主色调,体现学校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 徽章
学校徽章是题有林纾字体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教职员工徽章为红底白字,研究生徽章为橙底白字,本专科学生徽章为白底红字。
? 校旗
学校校旗是中央印有学校校标、林纾字体校名及英文校名的标准组合,色彩按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搭配。
? 校歌
《笠剑风泱泱》
闽江滚滚山苍苍,人才辈出永无疆。
格物神妙创物巧,济济共一堂。
实验室、实习场,物质建设工担当。
兴教育、策富强 ,蔚为民族光。
产业南洲放曙光,时代潮流顺者昌。
科学娇花艺术果,桃李含春芳。
补己短、取人长,迎头赶上莫徜徉。
救国策、济时方 ,笠剑风泱泱。
|
|
精神文化
? 校训:真、诚、勤、勇
1、真:真实、真理、真心、认真、笃志求真;
2、诚:诚实、诚恳、诚信、忠诚、诚实守信;
3、勤:勤奋、勤俭、勤学、勤政、勤奋耐劳;
4、勇:勇气、勇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校训是从1932年确定的福建高工校训演变而来,体现学校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体现师生知行合一的实践准则以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学校领导/福建工程学院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吴仁华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童昕
|
党委副书记
|
章正样、詹松青
|
副校长
|
刘国买、王乾廷、何仕、韦建刚
|
纪委书记
|
王宜勤
|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陈璧
|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
|
1896
|
孙葆瑨
|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
|
1896
|
力钧
|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
|
1896
|
林纾
|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总教习
|
1896
|
陈宝琛
|
福州苍霞精舍创办人、绅设中西学堂维持校务
|
1896-1907
|
施景琛
|
福州苍霞精舍监督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监督
|
1907.8-1909
1909-1912
|
梁志和
|
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校长
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
|
1912-1917
|
孙世华
|
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代校长
|
1917秋-1919春
|
何长祺
|
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校长
|
1919春-1926冬
|
黄朝平
|
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26冬-1927
|
陈昭时
|
福建省立高级中学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福建省立理工中学校长
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福建省立高级中学校长
|
1927-1928
1928-1933
1933-1938
1938-1943.12
|
许永绥
|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
1944.2-1945
|
陈世雄
|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
1945.9-1950.1
|
胡嘉谟
|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
1950.1-1950.4
|
黄德明
|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代校长
|
1950.4-1951.12
|
刘裕民
|
福建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
1951.12-1952.3
|
梁灵光
|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校长
|
1952.3-1953
|
乔明生
|
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
1952.11-1953
|
梁灵光
|
福州工业学校校长(兼)
|
1953-1954.8
|
董杰
|
福州工业学校校长
福建机电学校校党总支书记
|
1954.8-1957.12
1973.9-1975.9
|
宋连昌
|
福建机电专科学校党总支书记
福建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
福建机电学校党总支书记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
1958.4-1960
1960-1963
1963-1972.4
1978.11-1984.2
|
姜韵南
|
福建机电学院校长
|
1961.5-1962.1
|
张 超
|
福建机电学院校长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
1962.1-1963
1963-1968.10
|
郑焕昭
|
福建机电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
1968.11-1969.5
1973.9-1975.9
|
孔 泉
|
福建机电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
|
1969.5-1972.4
|
王翠珍
|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
1978.11-1985.3
|
高文征
|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
1984.2-1994.1
|
陈金表
|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
1985.3-1990.2
|
蔡惠娟
|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90.3-1991.7
|
黄发良
|
福建机电学校党委书记
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党委书记
|
1991.7-1995.6
1995.6-2001.8
|
苏群荣
|
福建机电学校校长
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
1994.1-1995.6
1995.6-2001.8
|
费孝通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名誉校长
|
1985.5-2001.8
|
胡敏生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兼)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兼)
|
1985.5-1994.8
1993.12-1994.8
|
黄心涛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1985.5-1993.11
|
陈文钊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兼)
|
1994.9-1996.8
|
张烨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1994.9-1995.8
|
高文征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1995.8-1998.1
|
林国强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校长
|
1996.8-2001.8
|
林兆信
|
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1998.1-2001.8
|
黄发良
|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2001.8-2002.8
|
林国强
|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
2001.8-2002.8
|
白丁
|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校长
|
1953.9-1955.7
|
崔维华
|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校长
|
1956.9-1957.12
|
刘愿田
|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57-1958
|
黄友南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58.8-1960
1960-1963
1963-1969.12
|
林懋辉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总支书记
|
1959-1960
|
黄欣
|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
1960.8-1962.4
|
杨亦衡
|
福建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60.8-1963
1963-1969.12
|
张端藩
|
福州建筑工程学校(主持工作)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长
|
1974-1978.10
1978.10-1984.4
|
崔福田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78-1979.6
|
严永亭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79.12-1988
|
卢循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长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
1984.4-1994.3
1994.3-1998.3
|
陈超仁
|
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89.6-1994.3
1994.3-1998.3
|
李永苍
|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98.3-2002.8
|
张建勋
|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
1998.3-2002.8
|
李惠钦
|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2002.8-2010.4
|
叶辉玲
|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2010.11-2011.12
|
蒋新华
|
福建工程学院校长
|
2002.8-2016.6
|
杰出校友/福建工程学院
邹韬奋(1895~1944),1912届校友,文化战士,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论家、出版家,1936年“救国会事件”七君子之一,积极投身人民革命运动,创办生活书店和《生活周刊》,呼吁抗日救国,传播进步文化。1944年病逝后,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党员。
刘思职(1904~1983),1920届校友,科学院学部委员,从事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免疫化学的研究,是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抗体的生物合成的研究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并为生物化学界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马立峰(1909~1935),1929届校友,在学期间已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共产党,曾任闽东工农游击队政委、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常委,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与叶飞、邓子恢同志并肩战斗,1935年2月8日清晨被叛徒杀害。
卢衍豪(1913~2000),1933届校友,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中科院院士、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三叶虫化石及生物地层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奠定了寒武纪地层划分基础,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卢浩然(1916~2002),1935届校友,多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著文90余篇, 茯多项省科技成果奖,任福建农学院教授、顾问,兼作物遗产育种研究所所长。他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麻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遗传学会理事、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省委副主委。
赵修复(1917~2001),福建农学院教授, 昆虫学家。他撰写了部有关寄生蜂幼虫分类研究的专著。
林幼堃(1923~),1941届校友,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致力于随机动力学理论对工程结构的应用的研究,是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创建的“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随机应用研究中心”已被国际间公认为这一学科较权威的研究机构。
王屏山(1926~2006),1944届校友。历任华南师院附中副校长、校长,华南师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1983年3月任广东省副省长,1984年当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8年3月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93年离休, 2006年2月27日在广州病逝。
俞新妥(1924~),1946届校友,教授,世界名人,曾任福建林学院院长,杉木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教育及林业科学研究,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 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省五一劳动奖章, 曾出席全国群英会和全国科学大会。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林大猷(1927~1949),1948届校友,1945年考入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应用化学科学生。在学时是中共高工支部委员, 1948年秋离校后到长乐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担任中共闽中福长林中心县委长乐坑田区委负责人,1949年3月19日被敌人活埋于长乐古槐。
游德馨(1931~),1947年入学。历任福州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福建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现任福建老年大学校长、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陈一坚(1930~),1948届校友,工程院院士,飞机设计专家,部级劳动模范。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作为总设计师主持参加了国产FBC-1“飞豹” 歼轰机的设计和研制,为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郑代雨(1929~),1950届校友,高压带电自由作业创造者,全国劳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他是成功地在一百万伏(交流)、正负50万伏(直流)高压线路上进行带电作业的试验者,曾六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林兆枢(1940~),1959届校友。历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福建省委常委、省纪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95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1999年7月起连任第六届、第七届侨联主席。2008年1月在侨联七届五次全委会上辞去侨联主席职务,被聘请为侨联顾问。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云贤(1955~),1977届校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佛山市委书记等职,担任广东省副省长。